導語:觀賞魚燙尾病,相比于其他魚病來說,要“溫和”很多,它的發病機理清晰,預防和治療手段明確,及時救治往往具有很明顯的成效。
立秋已過,終于熬過了夏天的烈日,卻迎來了來勢洶洶的秋老虎。這段時間,天氣持續高溫炎熱,經歷了夏季投喂的高峰期,水中有機物積累,當水中氧氣達到飽和,上升的氣泡附著于尾鰭上,就會導致燙尾。
癥狀:
初期患病魚的尾鰭鰭條上有許多斑斑點點的氣泡,小米粒大,也稱氣泡病。后期嚴重時,尾鰭上既有氣泡,還有像血絲樣的紅線。患這種病的特征是魚頭朝下,魚尾浮在水面,是夏天露天大面積的水池飼養中常見的一種魚病。
雖然燙尾病沒有傳染性,但如不及時治療或者預防,燙過2-3次之后,大尾鰭就變成小尾了,甚至變成了禿尾,從而喪失了觀賞價值。
如果魚體有外傷,燙尾會加重外傷,使傷口紅腫、潰爛、感染疾病,造成死亡。
治療:
一、降溫
用葦簾或竹簾遮蓋魚池、魚缸、魚盆等,防止水溫驟然升高,可預防本病。發現有燙尾后向池中加水或換水,降低池水溫度,減少光合作用,降低池水中的氧氣含量,以后就會逐步好轉。
將病魚撈出放在比原飼養水溫低1-2℃的困好的水中,刺激機體新陳代謝,并置陰涼處靜養,一般1-2天即可恢復正常。
二、降低水質肥度
及時撈出水中魚便等污物,投喂新鮮魚食,降低水的肥度。
有外傷的魚,可現在其上口涂抹紫藥水或紅汞,在消毒池中浸泡5-6分鐘,一般2-3天就能恢復。
燙尾病多發于蝶尾、水泡、龍眼等大尾鰭的魚,錦鯉身上也有發生。
世界氣象組織統計,2019年或將成為有氣象記錄史以來最熱的一年,滾滾熱浪下,注意水溫控制,保證過濾良好。別忽略高溫的余威,預防和保護愛魚免受燙尾折磨,美美地迎接秋涼~